在四川省宜賓學院最近舉行的副高級 (副教授、副研究員) 職稱評定校級評審中,很多學術科研業(yè)績評分在學科組排名靠前,甚至排名第一的教師卻意外落選了,一些業(yè)績評分墊底的人卻在名單當中。該校多名教師向記者講述了學校內部職稱評定的亂象,學校對不符合條件的“關系戶”網開一面,甚至專門出臺政策為其大開綠燈。而校級評審委員的投票,則完全不看資質和履歷,只看關系到不到位。(《中國青年報》10月29日)
在當下之中國大學,到底哪個院系最吃香?并非中文系、法律系,更不是信息傳播系或工商管理系,而是肉眼難見、卻無處不在的“關系系”。盡管沒一所大學承認開設此系,實際上它卻在很多學校頑固存在;盡管目前尚無發(fā)現一人拿到該系畢業(yè)證,但該系桃李滿天下,都屬自學成才,能量各有不同——沒帶過研究生卻能當博導,不親自寫論文照樣著作等身,甚至當官治學兩不誤,根本沒精力搞科研仍能躋身院士之列。
其實,宜賓學院的副高職稱評審亂象,暴露的只是“關系系”強大暗箱運作能力的一小部分。想評上副高職稱,拿出再多的學術成績、科研論文沒用,課講得再好也毫無意義,擁有票決權的學術官僚只認“關系”。有了“關系”,學術科研業(yè)績排名倒數又何妨,泡沫論文發(fā)表在非法刊物上又怎樣,規(guī)則可以改,標準可以變,即便是重新為學術混混量身訂做一套個性化標準也不足為奇。
除了競爭日趨激烈的職稱評定,大至學科建設、課題申報、獎項評審、科研經費分配,中至干部提拔、分房漲薪、赴外學術訪問,小至年度評優(yōu)評先等諸多瑣碎事宜,拼關系、拼人情、拼權力的潛規(guī)則皆顯神通,形形色色的學術腐敗此起彼伏。眼見高校躋身腐敗高發(fā)區(qū),中國大學教授數量、博士碩士數量和論文數量井噴而學術質量急劇下滑,眾多有識之士怎不扼腕嘆息!
我們的大學為什么只能蓋出大樓卻難以產生大師?一個關鍵原因在于,不少大學已淪為權力江湖,學術的官僚化和高校的行政化、衙門化,為校園帶去了太多的官場陳腐習氣。一線教師和科研人員忍受不了寂寞不愿坐冷板凳,紛紛朝著升官、發(fā)財的目標邁進,學術高山上的探索登攀者日少,原本上不得臺面的“關系系”卻無限膨脹,在一個人人爭當官、個個比關系的變異環(huán)境中,除了能產生另類的關系學大師、送禮副教授,還能孵化出多高質量的學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