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結合設計的載體和金屬基納米材料可有效協同它們各自的物理化學和電化學性質,以開發高活性和穩定/耐用的電催化劑。因此,在這項工作中,通過簡便的溶劑熱法合成了具有超細Cu1Au1核和2-3原子層Cu1Pd3殼的特殊納米結構的亞5nm單分散納米點(ND),它們通過簡單的退火(A)工藝進一步均勻牢固地固定在3D多孔N摻雜石墨烯納米片(NGS)上。所獲得的Cu1Au1@Cu1Pd3NDs/NGS-A對堿性氧還原、甲醇氧化和乙醇氧化反應表現出卓越的電催化活性和貴金屬利用,與商業Pd/C和Pt/C相比,顯示出數十倍的增強。此外,它還具有優異的長期電化學穩定性和電催化耐久性。先進而全面的實驗和理論分析揭示了特殊核@殼的合成機制納米結構并進一步揭示顯著增強的電催化性能的起源:(1)NGS突出的結構特性,(2)NDs-A的超小和單分散尺寸以及高度均勻的形態,(3)特殊的具有超細核和亞納米殼的Cu-Au-Pd合金納米結構,以及(4)強金屬-載體相互作用。這項工作不僅開發了一種制造特殊金屬基超細核和亞納米級的簡便方法納米結構,也提出了一種有效和實用的設計范式,綜合合理地考慮載體和金屬基納米材料,以實現高性能多功能電催化劑,可以進一步擴展到其他載體和金屬基納米材料,用于其他能量轉換或環境(電)催化應用。
Figure 1. (a)NGS、(b)Cu1Au1@Cu1Pd3NDs和(c)Cu1Au1@Cu1Pd3NDs/NGS-A的TEM圖像。相關的粒徑分布直方圖顯示在插圖中。(d,e)NGS和(f,g)Cu1Au1@Cu1Pd3NDs/NGS-A的SEM和HAADF-STEM圖像。(h)Cu1Au1@Cu1Pd3ND-A的STEM-EDS圖譜結果。(i)相關的STEM-EDS線掃描結果。插圖顯示了相關的信號強度擬合曲線。(j)XRD圖。(k)HR-TEM圖像和(l)Cu1Au1@Cu1Pd3NDs-A的SAED圖。HR-TEM圖像中的插圖是相關的FFT模式。(m)Cu1Au1核和Cu1Pd3殼的納米結構示意圖。
Figure 2. (a,d)Pd 3d、(b)C 1s、(c)N 1s、(e)Au 4f和(f)Cu 2p的詳細XPS光譜。此外,Cu 2p和Pd 3d光譜都分為三個雙峰對,分別代表金屬(Cu
0;Pd
0)和氧化(Cu
n+;Pd
n+)狀態,而Au 4f光譜被解卷積為Au
0和Au
3+價態的兩個雙峰。Cu1Au1@Cu1Pd3的Pd
0/Pd
n+比值(0.51)和Pd
0 3d
5/2結合能(BE,335.98eV)NDs/NGS-A均明顯高于商業Pd/C的那些(0.33和335.53eV),表明Cu1Au1@Cu1Pd3NDs/NGS-A具有更多的金屬態Pd含量和相關表面Pd d帶中心也下移,這可歸因于上述SMSI以及由電負性差異(Cu1.90,Pd2.20;鮑林標度)引起的電子從Cu轉移到Pd。這種電子相互作用可以改變Pd功函數,從而增加光電子測量中的參考費米能級,最終導致Pd 3d核心能級反向降低,從而增加Pd
0 3d
5/2 BE。(8,32,64)同樣,Au
0 4f
7/2 BE(84.20eV)也高于標準值(84.00eV),Au含量大部分為金屬態(Au
0/Au
3+比值甚至達到5.06)。相比之下,Cu
0 2p
3/2 BE(931.91eV)相對標準值(932.70eV)下降,Cu含量主要處于氧化態(Cu
0/Cu
n+比僅為0.36)。Au和Pd之間的電子相互作用對價態的貢獻可能在相當程度上被Cu和Au/Pd之間的電子相互作用所覆蓋,這是由于Cu含量高以及Au和Pd原子之間相對較低的接觸率,因為超細核和亞納米級結構。
Figure 3. (a)在Cu1Au1@Cu1Pd3ND合成過程中采樣的中間ND的STEM-EDS映射結果。(b)Cu1Au1@Cu1Pd3NDs形成機制示意圖。為了更好地展示,忽略了原子半徑差異。
Figure 4. (a) ORR 電催化活性(Tafel 圖)在 O2飽和的 0.1 M KOH 溶液中。(b) ORR 電子轉移數作為電位的函數。(c) 1.0 M KOH 溶液中雙電層 (EDL) 減去 CO 溶出伏安圖 (CSV)。在含有 1.0 M (d, e) MeOH 和 (g, h) EtOH 的 1.0 M KOH 溶液中,減去 EDL 的 CV 和正向線性掃描伏安圖 (LSV)。(f, i) 源自 (e, h) 中相關 LSV 的 Tafel 圖的線性區域。(c, e, h) 中的電流由相關的峰值電流歸一化。商業 Pd/C 的 ORR 和 CSV 數據以及商業 Pt/C 的 ORR 數據是從我們以前的研究中獲得的,用于比較。
Figure 5. (a)每 10000 次 ADT 循環后O2飽和的 0.1 M KOH 溶液中的 LSV (1600 rpm) 演變。(b) 每 10000 次 ADT 循環后的 ORR 電催化活性。(d) 1.0 M KOH 和 1.0 M MeOH 溶液中的 CA 曲線。保持電位是相關的峰值電位,如圖4e 所示。(e) 來自 (d) 的歸一化 CA 曲線。(g) 每 200 個 PC 循環后,1.0 M KOH 和 1.0 M EtOH 溶液中減去 EDL 的 CV 演變。(h) 每 200 個 PC 循環后的 EOR 電催化活性。Cu1Au1@Cu1Pd3的 HAADF–STEM 圖像(c) ORR、(f) MOR 和 (i) EOR 降解測試后的 NDs/NGS-A。商用Pt/C的ORR數據和商用Pd/C的EOR數據來自我們之前的研究,用于對比。
Figure 6. (a) DFT 計算的兩個平板上的堿性 ORR 自由能曲線(相對于 SHE)。(b) 吸附有不同中間體的相關結構優化板(俯視圖)。
Figure 7. (a) DFT 計算的兩個平板上的堿性 MOR 自由能曲線(相對于 SHE)。(b) 吸附有不同中間體的相關結構優化板(俯視圖)。
Figure 8. (a) DFT 計算的兩個平板上的堿性 EOR 自由能曲線(相對于 SHE)。(b) 吸附有不同中間體的相關結構優化板(俯視圖)。
相關研究工作由上海交通大學Junliang Zhang 課題組于2023年在線發表在《ACS Nano》期刊上,原文:Ultrafine Core@Shell Cu1Au1@Cu1Pd3 Nanodots Synergized with 3D Porous N-Doped Graphene Nanosheets as a High-Performance Mult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
轉自《石墨烯研究》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