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EMFC操作條件下,高性能的高負載氧還原反應 (ORR) Pt金屬間化合物在實際應用中是非常需要的。然而,高金屬負載量會導致納米顆粒嚴重團聚和不均勻,其高效合成遭遇了巨大挑戰。這里,提出了一種氧化鈷輔助的結構演化策略,可控地合成高負載(44.7 wt%)亞6 nm富Pt殼層的Pt1Co1金屬間化合物(Pt1Co1-IMC@Pt)。實驗和理論明確揭示:Pt-Co 原子的有序排列使表面 Pt的d帶中心下降, Pt/Co位點的抗氧化性增強,同時提高了ORR 活性和耐用性。在旋轉圓盤電極測量中,在0.90V vs. RHE電位下,最優的催化劑顯示出本征ORR活性最高可達0.53 A mg-1?;谠摯呋瘎┑馁|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具有創紀錄的功率密度(在80 ℃的H2-air/O2條件下為2.30/1.23 W cm-2),和極好的電化學穩定性。值得注意的是,從燃料電池計算出的MA@0.9 V達到0.46 A mg-1,超過了2020年DOE目標。該研究結果證明了高負載Pt1Co1-IMC@Pt/C催化劑優越的燃料電池性能,為低Pt催化劑在 PEMFCs中的未來實際應用中開辟了新途徑。
Figure 1.(a)Pt1Co1-IMC@Pt/C催化劑的合成步驟;(b)不同退火溫度下樣品的XRD圖;(c)晶體結構;(d)不同持續時間下PtCo/C樣品的結構演變;(e)退火過程中Pt1Co1-IMC@Pt/C催化劑的溫度/時間演化的離位XRD圖,(f)可能的結構演化機制示意圖。
Figure 2. (a)低放大倍率TEM圖,(b)尺寸分布直方圖,(c) HRTEM,插圖是700-Pt1Co1-IMC@Pt/C-2.5催化劑的快速傅立葉變換圖像,(d)原子分辨率和(e)放大的STEM圖像,(f–h)元素分布圖,以及(I)線掃。
Figure 3.(a)Pt1Co1-IMC@Pt/C-2.5和商用Pt/C催化劑的CV曲線比較;(b)各種催化劑的ORR LSV曲線;(c)0.9V/RHE的質量活性和面積活性;(d-i) Pt1Co1-IMC@Pt/C-2.5和Pt/C催化劑的穩定性評估,包括ADT前后的CV、LSV、 SAs和MAs比較。
Figure 4. (a) Pt1Co1-IMC@Pt (b)純Pt的計算模型;(c)鉑在兩個模型結構上的PDOS;(d)U = 0 V時,ORR過程的能量分布圖;(e)有序和無序Pt1Co1合金結構中鈷位置的氧吸附能。
Figure 5. (a)在H2-空氣條件下,膜電極組件的穩態極化曲線;(b)0.8和0.65 V時的電流密度;(c) H2-O2燃料電池的性能比較;(d) Pt1Co1IMC@Pt/C和(e)商用Pt/C的H2-空氣燃料電池在AST前后的極化曲線;(f)AST試驗后的電壓降和功率密度損失。
該研究工作由上海高等研究院楊輝和鄒亮亮課題組于2021年發表在Energy Environ. Sci.期刊上。原文:High-loaded sub-6 nm Pt1Co1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with highly efficient performance expression in PEMFCs。
轉自《石墨烯研究》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