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項工作中,我們研究了在石墨烯(BLG)導電雙層上Ir NPs電子結構的變化,這種變化歸因于酸性條件下,在OER下施加電勢所發生的。我們將原位X射線光電子能譜(PES)和X射線吸收近邊結構(XANES)結合起來,揭示了OER中IrO
x活性物質這一未公開的電子結構信息。特別地,利用這些技術獲得了占據(Ir 4f)和部分占據(Ir 5d,O 2p)軌道的有價值信息。表明雜化O 2p/Ir 5d水平中電子空穴的形成與氧化銥的電化學活性有關。這些空穴導致缺電子氧物質的形成,由于OH或H
2O的親核攻擊,這些氧物質可能是形成分子氧的中心。此外,我們報告了作為Ir 5d和O 2p雜化和共享電子空穴產生電催化活性的結構描述符,并為合成用于OER的電極材料提供指導。
Figure 1. (A)在懸浮的BLG上濺射的Ir NPs的TEM圖像,插圖:FFT測量和制備的粒度分布;(B)在0.1 M H
2SO
4中,原始石墨烯和石墨烯Ir官能化電極測試OER之前的CV和LSV曲線;(C)OER測試后,懸浮BLG上濺射的Ir NPs的TEM圖像,插圖:FFT測量和粒度分布;(D)OER測試之前和之后,官能化石墨烯電極的EELS光譜。
Figure 2. (A)原位電化學電池的示意圖;(B)檢測方案;(C)由獨立式BLG覆蓋的多孔SiN
x結構的SEM圖像;(D)0.1 M H
2SO
4存在下,在不同施加電位下Ir 4f電子結構的原位表征;(E)析氧反應之前和之后,濺射的20 nm厚Ir薄膜的Ir L-邊緣。
Figure 3. 樣品Ir
0、Ir金紅石和Ir非晶的非原位表征:(A)Ir 4f、(B)VB和O 2s、(C)Ir L-邊緣和(D)O K-邊緣。
Figure 4. DFT計算。
Figure 5. (A)Ir 5d態雜化重疊O 2p的O K-邊緣和Ir L-邊緣示意圖;(B)在高度穩定的金屬氧化物活化后提出的反應路徑。
相關研究成果于2019年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能轉換研究所J.J. Velasco-Vélez課題組,發表在Surface Science(2019, 681, 1–8)上。原文:Electrochemically active Ir NPs on graphene for OER in acidic aqueous electrolyte investigated by in situ and ex situ spectroscopies。